幸良诠名老中医临床医案五

张某,男,65岁,于2018年9月16日就诊。咳嗽,气喘已10年之久,近2个月咳嗽加剧,气喘尤甚,端坐不能平卧,痰稠腻,量多色白,咯痰不爽,胸中满闷,纳差,腹胀,大便三日一行,舌苔白厚而腻,脉滑。证属中土虚衰,痰浊犯肺。治以止咳平喘,健脾化痰。药用白芥子10g,紫苏子12g,

莱菔子10g,云苓15g,陈皮10g,扁豆12g,法夏12g,甘草6g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复诊:连进5剂后咳嗽明显减,能平卧,痰稀薄,大便1日1次。但食欲仍差,舌苔变薄,脉仍滑。上方苏子改为6 g,白芥子改为8 g,再送5剂,诸证悉平,转以扶脾健胃之品调理半月而安。

肺为水之上源,肾为水之下源,脾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。凡水液上腾下达,均赖于脾气枢纽作用。若脾气运化水液功能失常,必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,甚至水肿,故有“脾为生痰之源”之说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,在临床应用祛痰时,多配以健脾化湿之品。《临证指南医案·痰》谓:“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,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。”《景岳全书》亦曰:“故治痰者,必当温脾、强肾,以治痰之本,使根本充,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。”由此提出了治痰求本的重要性。所以在应用三子养亲汤祛痰时,要注重治痰之本;再者,因此方为祛邪之剂,易耗气伤正。故老师临床应用时,常配伍白术、茯苓、扁豆等健脾化湿之品,一是以其固本,防“三子”耗气伤正;二是取其能绝“痰之源”,加强祛痰化湿之效。